雷雨不断,和60年难一遇的青龙端午有关
来源: | 作者:乐乐 | 发布时间: 2024-06-11 | 360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每年的端午节,网友们都会乐此不疲的“争论”。





关于粽子,各地域的“代表们”述说着本土不同口味的粽子,有甜的有咸的。


在端午节纪念的对象上,也在屈原和伍子胥之间产生了分歧,其中有一个更贴近生活的讨论是,通常,我们在新年、国庆、中秋等节日里习惯性地互道“快乐”。那为什么端午节要说“安康”呢?


我们究竟应该送上“端午快乐”的祝福,还是“端午安康”的祈愿?


故事要从端午节的起源开始讲起。

“端午”这个词汇最早在西晋时期周处的《风土记》中被提及:“仲夏端午即指五月五日,民间对此日十分重视,与夏至并重。”


关于端午节的起源,历史上存在多种说法,包括广为流传的屈原投江说,以及迎涛神说、龙的节日说、恶日说和夏至说等五种主要观点。然而,经过深入研究发现,屈原投江说并非端午节的最初起源。包括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的《端午考》和《端午的历史教育》在内的大量资料都表明,端午节的民俗活动在屈原之前就已经存在。


当进一步深入挖掘历史背景时,端午节的真实面目逐渐浮现。无论是关于对神明的祈求,还是关于时令的描述,各种说法都指向了一个共同点:农历五月是一个事件频发、灾祸交织的时期

农历五月,随着夏日的脚步悄然而至,阳光变得愈发炽热,气温迅速攀升。在南方,湿润的气候为细菌和蚊蝇提供了繁衍的温床,衣物容易受潮发霉,稻田也更容易受到害虫的侵扰。这一时期,毒虫四处活动,食物容易变质腐烂,导致疫病在人们的生活中悄然蔓延。


挂艾草用以防蚊虫,避邪驱鬼


因此,人们普遍将农历五月视为“毒月”或“恶月”,而五月初五更是被认定为“恶月恶日”。东汉学者王充在《论衡》一书中,将五月的“恶”归咎于“太阳”和“盛阳”的负面影响,认为太阳的热气是产生毒素的根源。


据《论衡·言毒篇》所述:“毒,即为太阳之热气所致,人受其影响便会中毒……太阳的火气,常常带来毒害和螫伤……世间万物,凡是由太阳之气孕育而生的,皆带有毒性或螫伤之力。”


面对入夏后自然和生态的巨大变化,古代的人们因对自然的了解有限,首先产生的情感是恐慌。为了应对这种恐慌,他们采取了一系列回避措施,如避免嫁娶、建房、砌灶、搬家和造船等。

“跳钟馗”,以求赐福镇宅


随后,这种恐慌情绪逐渐扩散,并体现在与端午相关的众多传说故事中,其中大多与“死亡”的主题紧密相连。这些故事不仅反映了人们对自然变化的恐惧和不安,也体现了他们通过传统文化和习俗来寻求心理慰藉和保护的渴望。


因此,在端午节这一天,一句“端午安康”的祝福,则成为了人们在危机时刻最温暖的关怀与期望。


图片

青龙端午

DragonBoat

Festival


 1 

今年端午恰好在夏至节气之前,因此被称为“早端午”,同时其与夏至节气相隔较远,这都是预示着端午节前后雨水相对较多。


 2 

今年芒种是6月5日,芒种后首个丙日即6月11日入梅。而今年端午6月10日,与入梅相连,端午后随即迎来梅雨季节。和入梅相连预示着在端午节后的一段时间里雨水较充足,可能阴雨天气还会持续一段时间


(真的冤枉萧敬腾了)




五月养生——解湿热之毒

农历五月的时候,太阳高照,“龙舟水”丰沛。这种潮湿又闷热的天气,使人体汗孔打开,特别容易让湿邪侵入。



湿热之邪进入人体后,阻滞气血经络,身体会出现津液气血运行不畅,所以很多人会出现身体困重,四肢沉重无力,面肿眼肿手肿等表现。这种湿热还会影响脾胃功能,出现口臭口苦,腹胀、胃口差,大便粘马桶,舌苔黄腻等症状。


做好几点,清热解毒

1    不熬夜不吃夜宵

不熬夜,保证睡眠对排湿热非常重要;不吃夜宵,晚上让脾胃多休息,也有利于减少脾胃湿热。《吕氏春秋·仲夏记》中明确规定人们在农历五月需要禁欲、斋戒。


2    饮食清淡,少辛辣油腻

饮食清淡一些,多素少肉,不吃或少吃辛辣油腻的食物,多吃青绿色蔬菜。比如吃一些菠菜、青菜、西兰花、芹菜、青豆、豇豆、油麦菜等,有养肝、清热解毒、利湿的作用。


3    多运动,每天坚持快走

运动可以生阳气,出汗可以帮助排湿。通过慢跑、太极、快走等运动,可以促进气血循环,有利于水分代谢,加速湿气排出体外。


随时可做的排湿轻运动——蒸远红外桑拿房


乐也乐远红外赋能栈 · 藏


使用全包围式的远红外技术,无需外出,在家完成一场低湿度足氧的舒适排汗轻运动,排出体内的湿气。


4    艾灸穴位

艾灸有温通腠理、驱邪外出、调和阴阳的作用,在祛湿方面尤为显著。一般选取阴陵泉、丰隆、三阴交、足三里等穴位。


5    适量吃粽子

广东地区的粽子,多以糯米、绿豆、肥猪肉、粽叶、咸鸭蛋为馅料。糯米能补虚和中;肥猪肉能补肾养血、滋阴润燥;绿豆能消暑止渴,清热解毒;粽叶,南方多用箬叶,北方多用芦苇叶,两者皆性味甘寒,能清热毒。



实拍:广东绿豆鲜肉粽


需要注意的是,粽子要充分加热后变软了再吃,减少对脾胃的负担,解腻搭配普洱茶、或者山楂麦芽莱菔子茶即可。


不知道您有没有更了解端午节了呢?